12月27日,成都迎来一个难得的晴天,空气质量良。“雾里霾里12月份我们在茶馆等你,谈气说气不达目的我们不会放弃。”下午5点,2019年成都大气污染防治面对面座谈会在天府新谷蓉创茶馆如期举行。
成都市市长罗强邀请了12位市民代表、9位成都局委“一把手”来到蓉创茶馆喝着盖碗茶,大家三人成桌,共同商讨成都大气污染治理。

罗强指出,截至12月27日,今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5天,比去年增加34天,这也意味着在去年的基础上,再一次刷新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最佳纪录。首次未出现重污染天气;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7μg /m3、42μg /m3,分别同比下降6.9%、6.7%,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根据测算,今年SO2、CO、PM10、O3四项指标可实现达标,其中PM10将实现首度达标。目前,成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中排第78名,同比改善幅度排名第19位。

数字的变化背后,市民代表也有真切感受。同样是第四次来参加茶话会的成都青椒网创始人邱永浩谈到,“我现在是成都夜跑团的一员,用脚步丈量成都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在奔跑中感受到成都市民的幸福感越来越高。”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聚焦靶向治理、精准管控,成都围绕工业、机动车、扬尘“三大污染源”,狠抓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推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靶向治理、精准管控。在推进科技治气方面,成都持续运用“散乱污”企业整治督查平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强化污染源精准管控。

伴着盖碗茶香,市民代表们也直抒胸臆,抛出一个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建议。“成都的空气质量是否可持续改善吗?”第一次参加座谈会的成都市郫都区水源地之家社区服务中心(巾帼护水队)法人代表刁婕发问直接。
“我来回答,可以持续改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坦诚回应,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可以分为防御阶段、拉锯战阶段,决胜阶段,总体来说,目前还处于拉锯阶段,随着环境质量提升,进一步改善难度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推进环境治理的精准化、信息化,推进“治标”,同时,从长远考虑,需要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着力“治本”,如此,生态环境改善才能可持续。
匆匆而来的樊建川显然是提前做了功课。“我们能不能搞一个‘成都蓝’市民普及展览?”作为建川博馆馆馆长的樊建川认为,“成都蓝”的取得离不开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共同的努力。
治大气污染,成都打算明年怎么干?座谈会现场,成都市相关部门表态,要更加有耐心和定力,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成都将继续抓好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治理制度,提高治理效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希望每一位市民主动参与环保工作,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同维护我们的蓝天、绿水、净土,携手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低碳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已由以末端治理和污染防治为主进入到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阶段。天府新谷藏龙卧虎,也有一批为城市环保发展献出计策的企业。
园区企业四川炯测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专注于环境监测与服务的专业技术企业,以专业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可实现对饮用水质检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检测、环境空气和废气检测、固体废物检测、电离辐射检测等843个项目的检测。
成立5年来,炯测环保在环境检测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今年炯测环保新增了石油类、土壤类、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氯农药等共计8项检测项目,今年的总营收达1630万元人民币。在2019年,荣获“瞪羚企业”称号。
除了环境监测,环保节能产品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四川安赛吉节能环保科技就是专业从事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的公司。
公司研发的污泥低温除湿干化机、污泥低温余热干化机等污泥处置环保节能产品,解决了多项热泵技术在污泥干化技术上的难题,突破了污泥低温干化过程能耗高、效率低的瓶颈,适合各类污泥减容、减量、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能够将污泥的含水率从80%降到20%以下,污泥的重量减轻70%以上,体积减少40%以上。
蓉创茶馆

融合四川人古已有之的“茶馆生态”,以盖碗茶的物理表现形式,通过错位于北京车库咖啡、3W咖啡等“众创空间”的文化表现形式定位,打造广大创业人、投资人、孵化人交流、交往、交易的新型众创空间,在国内形成“北有创业咖啡,南有创业茶馆”的创新创业格局。植根于新谷创业生态圈,蓉创茶馆并非是独立的存在,其背后的创业生态体系,关联于天府新谷这座拥有37万平方米的创业人社区的根系支撑。
(天府新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