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技孵化服务载体联盟网站!
通知公告 / Notice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行动的意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23 16:47:33 浏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号)、《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川委发〔2021〕1号)、《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川委发〔2021〕14号)落地落实,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聚焦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七大科技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行动,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立自强。围绕国家、产业、市场需求,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优势领域、重点方向、关键环节力争实现自主可控,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技术瓶颈,整合创新资源,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科技有效支撑,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产地环境清洁、生态系统稳定,构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富农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接需求、精准施策,促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依靠科技惠民增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院所高校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用明显增强。
1.科技创新。
到2025年,育成突破性新品种200个,开发新技术150项、新产品300个、新装备50台(套),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0件、评价成果150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150个。
2.成果转化。
到2025年,示范应用新品种300个、新技术150项,推广作物新品种1亿亩、畜禽新品种250万头(只)。
3.创新体系。
到2025年,重点建设农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培育壮大一批涉农创新型企业,新认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备案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培育产创联合体25个。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引进优质专用品种。
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工程。围绕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推进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计划。实施生物育种、川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开展种源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选育一批优质、高产、绿色、高效、广适、宜机的农作物及畜禽水产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核心育种基地,着力提升农业品种自主创新能力,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良种支撑。
(二)开展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聚焦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高效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绿色贮运技术、安全投入品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测等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推进技术攻关路线图落地落实,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选聘一批岗位专家,打造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县(示范场)。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程。发挥企业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推广专家大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模式,加快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需求,巩固拓展科技扶贫专项成果,开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示范。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星创天地”等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及时将先进适用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组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联科带科,培育一批产学研推用紧密结合的产创联合体。强化协同推广创新科技团队建设,吸纳一批市(州)、县(市、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快速熟化、转化重大农业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培育一批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园区验收、评估,加强园区动态监管。推进农业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创新联合体建设。
(五)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实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深入贯彻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四川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暂行办法》,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行动,引导农业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农业领域创新型企业备案,培育一批涉农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六)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提质扩面、转型升级。针对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技需求,完善“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等服务功能,建设市县运管中心204个,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每年完成专家在线技术咨询15万次。深入贯彻科技厅等11部门《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建设,支持市(州)、县(市、区)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按照“一县一团”“一业一团”的方式,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创业对183个县(市、区)、“10+3”产业全覆盖。
(七)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创新。
实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针对我省农机装备“缺门断挡”、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较低、农业信息化及烘干冷链物流技术发展滞后等问题,围绕粮经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烘干冷链物流,组织开展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制、智慧农业技术开发、农机农艺集成示范及烘干冷链贮运关键技术研究、标准规范研制、设施设备开发、服务体系示范,着力提升全省农业装备和冷链物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编制完成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食品饮料科技发展等“十四五”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省委一号文件科技任务落实清单,按照“责任制+清单制”推动文件精神落地落实。

(二)强化组织领导。

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和补齐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短板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协同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园区建设等。各地科技、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工作,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着力产学研推用结合、农科教协同,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

(三)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争取公共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要盘活存量、拓展增量,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探索通过市场途径筹措研究经费。引导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探索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补偿和融资风险分担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业科技保险创新。

(四)壮大人才队伍。

实施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青年科技基金计划、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计划、国(境)外高端人才引进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等,加快培养一批农业领域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及创新团队。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五)完善推广体系。

完善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市场化服务力量为重要补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示范推广一批主推技术。着力提升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履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立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长效机制。

(六)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紧密结合的农业创新体系。突出源头创新与应用导向,建立支持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重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进一步改革科研组织方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